2024年7月8日,信阳市优质水稻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信阳师范大学袁红雨教授,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信阳师范大学兼兼职教授宋世枝研究员、周伟博士、樊海燕博士和彭波博士组成的科技特派员服务队再次来到光山县禾圆专业合作社,考察“泥质法”育、抛秧技术在有机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和优质粳稻生长发育进程,指导粳稻病虫害防控和田间管理。禾圆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罗山县农技站原站长、高级农艺师李本富陪同考察并介绍“泥质法”育、抛秧在合作社的应用情况。
光山县禾圆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生产有机优质粳稻为拳头产品的台资省级龙头企业,水稻种植面积7000多亩。合作社地处大别山福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禾圆稻米畅销全国各地。2020年以来,合作社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国家级示范社、国家级生态农场、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省级知名稻米品牌称号。
据李本富介绍,由于有机稻米生产严格禁止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使用,稻田杂草危害重、水稻单产低成为有机稻米生产的普遍现象,也是长期困扰禾圆专业合作社有机稻米生产的两大难题。过去的有机稻生产合一直采用机械插秧,而机械插秧要求排除田间水层,移栽后才能浅水灌溉,稻田泥土经常出现裸露,易于杂草萌发生长;加之机插秧育秧播种密度大,秧苗素质不高,机插还会对秧苗基部和根系造成一定程度损伤;移栽后缓苗期长,主茎生长和分蘖迟缓,难以快速形成生物竞争优势,不能对杂草产生有效抑制作用;杂草发生多,生长快,依赖人工除草不仅费用高,而且效率低,效果差,很难达到防除效果。而产量不高既与肥料供给受限有关,也与杂草危害严重相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22年禾圆专业合作社开始尝试应用科技特派员技术团推荐的“泥质法”育、抛秧技术,当年抛秧200亩获得成功,不仅有效解决了田间杂草猖獗问题,水稻产量也大幅度提高,一举破解了有机稻米生产长期存在的杂草危害重、产量低的两大技术难题。抛秧面积迅速扩大,2023年抛秧面积达到3000亩,2024年7000亩水稻全部进行抛栽,并将合作社原来的插秧机械全部改装成抛秧机械,实现了机械抛秧。“泥质法”育、抛秧为合作社有机水稻生产带来了重大技术变革。李本富认为,抛秧稻田可即整田即抛栽,并可保留浅水抛栽,不需要排除田间水层,而水层可抑制杂草萌发,减少杂草发生量;抛秧不伤根,缓苗期短,分蘖快,能够快速形成生物竞争优势,对杂草产生有效抑制作用。“泥质法”育秧技术专利发明人宋世枝研究员补充认为,有机稻米生产应用“泥质法”育、抛秧技术产量之所以产量高,很重要的一点还与抛秧秧苗素质好,抛栽不伤根,缓苗期短,肥料利用率高,分蘖早,低位分蘖多,成穗率高,有较大增产潜力有关。
在光山县禾圆合作社有机水稻种植现场,大家看到有机稻田秧苗生长繁茂健壮,群体大小适中,杂草少,一派丰收景象。服务队在认真察看粳稻生长发育进程后,就近期病虫害防控和田间管理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