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精神文明

让文明之花开遍广袤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要达到塑形与铸魂兼顾的目标,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广大乡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从而进一步创新和优化乡村社会治理,为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创造更为安定、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数千年中华文明在广袤乡村中孕育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传统村落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加强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推进乡村文化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方戏保护、乡村非遗文化保护等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研学、文创、电商等产业融合发展,既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又着力激发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一方面给乡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提升乡村群众精神面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意提升农民精神面貌。近年来,很多乡村通过积极挖掘家风家训、弘扬优秀家风,以塑造家庭美德带动社会公德建设,实现了好家风促好民风的良好成效;也有一些乡村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社会风尚蔚然成风,让乡村风气焕然一新。提升精神面貌,既要充分运用现代的治理理念和方式,也要充分发挥农村传统治理资源的作用,最关键是激发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文明理念和文明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培育乡风文明的基础,要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可以依托议事会、理事会、听证会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议事协商活动,拓宽广大农民参与民主决策、基层自治的渠道,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真正建设好家庭和睦、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