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精神文明

让优秀传统文化育德润心引领成长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篇目和内容进教材,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发展。笔者认为,在不影响基本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在中小学生教材中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通过课堂主渠道、学校主阵地、社会引导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学生生活,浸润学生心灵,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现行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其教材有丰富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找准教学“结合点”,寻找“着力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诵读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有效渗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发挥校园主阵地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不言而喻。在校园重要位置里张贴优秀传统文化格言警句标语、喷绘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墙画、打造传统文化经典走廊等途径,大力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举办寓教于乐教育活动,比如诵读经典、诗文创作、绘画书法、视频微课等,让传统文化慢慢渗透学生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开笔礼、护蛋等传统性、趣味性活动,锤炼学习品质,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

  发挥校外课外引导作用,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和家长不可缺失,应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一方面,注重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创造条件,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亲子活动,利用青少年宮开展“文化讲座”“书香家庭”等活动,发挥好人馆、图书馆、文化遗产等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课外中增长阅历,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家庭平时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孩子礼仪、知信等美德传授,家长以身作则,作出榜样,与孩子一起共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家庭作业适当安排生活内容,比如日常内务,洗衣做饭等,以“行为作业”的方式布置给每一个家庭;通过更多的生活实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素质,引领健康成长,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努力,让广大青少年汲取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做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