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籼改粳”改出信阳农业一派新景象


信阳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年均日照1900~2100小时,年日均气温15.1~15.3℃,降雨量900~1100毫米,无霜期220~230天。雨热同季,具有水稻生产的优越条件,常年水稻生产面积680万亩,占河南省水稻生产面积的70%。长期以来,信阳主要种植籼型水稻,稻米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近年来,超级杂交籼稻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单产稳定提高。但由于品种的适应性和栽培要求的特殊性,大面积单产提升乏力,而且籼稻—小麦耕作制度也不尽合理,水稻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低,制约着信阳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省内外专家认为,“籼改粳”是解决信阳水稻面临问题的可行途径。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艰难探索,在经历几次大的失败之后,本世纪初,“籼改粳”终于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通过推迟粳稻播种期和抽穗灌浆期,有效避过了高温和稻瘟病、纹枯病及三化螟三代的毁灭性危害,实现了粳稻的优质高产,建立了粳稻晚播技术平台,为信阳“籼改粳”奠定了技术基础,拉开了信阳新一轮“籼改粳”的序幕。从此信阳“籼改粳”进入了稳步、快速、健康发展轨道。2012年河南省启动豫南“籼改粳”重大科技专项,2013年信阳市将“籼改粳”纳入“双十”工程。截至2013年底,信阳粳稻生产面积达到120万亩。结束了信阳不产粳米的历史! “籼改粳”为信阳农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信阳也成为鄂豫皖一季中籼稻区“籼改粳”的先锋。

    一.增加了粮食产量

    与籼稻相比,粳稻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据统计,我国2004~2012年国审的425个品种,其中粳稻109个,籼稻316个,粳稻平均产量高于籼稻67.39公斤,增幅12.42%;2005~2012年农业部保留冠名的全部105个超级稻品种,粳型34个,籼型71个,粳型品种平均产量高于籼型品种77.12公斤,增幅14.77%;我国粳稻生产面积已经达到一亿三千多万亩,大面积平均单产显著高于籼稻,近10年增产幅度在62~90公斤。

    粳稻的产量优势在信阳也有较好的表现。2013年9月17日,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粳稻百亩、万亩高产示范方进行测产,亩产分别达到825.03公斤和 692.79公斤,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单产比大面积籼稻亩增产67公斤。据不完全统计,生产上粳稻比籼稻每亩增产50~75公斤。其中麦茬粳稻由于秧龄显著缩短,品种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增产尤为突出,一般高于籼稻100公斤以上。2005年以来,信阳累计种植粳稻32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稻谷超过50公斤,累计增产稻谷3.2亿斤。其中2012年粳稻生产面积达到80万亩,亩增产50公斤,总增产稻谷0.8亿斤; 2013年粳稻生产面积达到120万亩,亩增产54公斤,总增产稻谷1.3亿斤。

    “籼改粳”在信阳还有独特的抗灾优势。信阳粳稻的播种期在5月中下旬,抽穗期在8月下旬。播种和抽穗期的推迟可有效抗御春夏干旱少雨,同时避开7月底至8月上中旬高温危害。2011年和2012年信阳连续两年出现春季及夏初干旱,部分籼稻难以按时栽插,秧龄过长不能利用。由于粳稻插秧期最晚可延迟到7月中下旬,等到雨季自然降雨,全市每年改种粳稻10万余亩,每年减少灾害损失一亿斤; 2013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由于粳稻比籼稻晚25天左右,高温干旱对粳稻生产基本上没有影响,生长发育正常。而由于光照好于常年,群体每亩比常年多2~3万穗、千粒重高出往年0.5克左右。“籼改粳”为信阳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和“ 十连增”做出来积极贡献。

    二.提高了农民收入

    粳稻品质优,价格高,生产效益好。粳稻出糙率高于籼稻2个百分点,整精米率高10个百分点,支链淀粉含量高于籼米1~4个百分点,糊化温度低于70,胶稠度大于80,米饭柔软、适口性好,有平和五脏,除烦渴、补气健脾、止泻痢之功效。粳米的消费成为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世界上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稻米消费逐渐由籼米改为粳米,我国粳米消费也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17.5公斤提高到目前的30公斤,一些大中城市中高收入群体对粳米消费快速增长。而且粳稻是唯一全部作为主食消费的粮食品种,市场供应一直偏紧。农业部长韩长赋强调,从一定意义上讲,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口粮供给的重点是稻米,稻米供给的关键是粳稻。

    由于粳稻品质优,市场需求增长快,粳稻和粳米的价格都高于籼稻。从2004年国家实行最低保护价以来,粳稻比中籼稻价格每公斤高0.06~0.40元,其中2012年高0.4元,2013年高0.3元。2005~2012年农业部对我国粮食市场监测表明,粳稻高于籼稻10~40%,粳米高于籼米44~72%。

    因为粳稻的产量和价格都高于籼稻,种植粳稻的效益也显著提高。按每亩增产稻谷50公斤计算,种植粳稻增产和价格两部分叠加,农民每亩至少增收300元,2005~2013年累计增收9.6亿元。2013年信阳首次实现粳米军供和国家粮食托市收购,为确保粳稻生产效益提供了保障,预计农民增收达到3.8亿元。

    三.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籼改粳”对推进信阳水稻机械插秧、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效果。信阳籼稻播种期在4月中下旬,而小麦腾茬在5月底至6月初,水稻移栽期在6月上旬,秧龄长,难以应用机械插秧技术,水稻插秧主要靠人工手插,用工多、成本高、效率低。机插秧成为信阳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而粳稻的播种期在5月中下旬,粳稻播种至小麦腾茬在20天之内,适应机械插秧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麦茬水稻插秧难的问题。机插秧在信阳粳稻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籼改粳”的重要技术支点。

    随着“籼改粳”面积的扩大,信阳机械插秧面积也迅速增加。据农机部门统计, 2012年信阳机插秧面积156.3万亩,新增面积33.4万亩,2013年机械插秧面积扩大到201.5万亩,新增面积45.2万亩。两年累计增加面积78.6万亩,增长64%。目前信阳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536个,机插秧与“籼改粳”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

    四.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籼改粳”的核心技术是推迟粳稻的播种期,实现了水稻小麦茬口的无缝衔接,使机插秧、抛秧和小麦套种技术能在生产上应用,有利于水稻、小麦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和轻简化栽培,优化了信阳稻---麦耕作制度,有利于转变信阳水稻、小麦生产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加快了信阳土地流转步伐,促进了规模经营。

    由于种植粳稻产量高,效益好,适合机械插秧和小麦套种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延长了水稻播种期和插秧期,大大缓解了种田大户的季节矛盾,因此“籼改粳”成为种粮大户的首选技术。根据各县区资料汇总,在有规模的种植大户中,超过520个种田大户种植了粳稻,其中种植规模超过1000亩的有56个。其中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面积4900亩,由于劳力缺乏,每逢水稻季不能及时进行大田移栽和收割,造成很大损失。“籼改粳”后,大大缓解了季节矛盾,2012年种植了2100亩粳稻,增收稻谷12万公斤,节省人工费用16万元,相对增收近50万元;今年种植粳稻3000亩,多收稻谷20万公斤,增产和价格两部分增加收入105万元,加上机械化插秧和收割节省人工费用24万元,,除去粳稻生产肥料和农药增加的投入,种植粳稻每亩增收380元;息县种粮大户杨忠银2013年在项店镇李楼村流转了2000亩土地,由于小麦腾茬晚,面积大,水源不足,只好全部种植粳稻,7月20日前后才插秧完毕。直到看见沉甸甸的稻穗一片金黄,老杨才算吃了定心丸。粳稻刚刚收割结束,又在孙庙乡签订了2000亩的土地流转合同;潢川县民丰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亩,种植粳稻1500亩,由于田好种了,效益高了,又在商城县双柳镇流转了2000亩土地。“籼改粳”在信阳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为老区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种田大户已成为“籼改粳”的生力军,而发展粳稻生产也成为种田大户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