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科学普及

补“D”与补钙同样重要

中国科普网记者 李颖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主题是:别让骨质疏松压垮你!

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与糖尿病、心血管病被列为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3大“杀手”;我国约有7千万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其中50.1%为50岁以上的女性,另外有近2亿1千万人处于低骨量状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瘦小老太太”尤需警惕“骨脆脆”

骨质疏松症常被认为是一种“静悄悄”的疾病,多数患者在发生骨折前没有任何疼痛或其他征兆。近年来,我国骨质疏松患病率呈持续增长态势,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轻者影响机体功能,重则致残甚至致死。

根据国家卫计委2012年发布的《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指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影响。先天因素指种族、性别、年龄及家族史;后天因素包括药物、疾病、营养及生活方式等。

而骨折是部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通常在日常负重、活动、弯腰和跌倒后发生。其中,髋部骨折后第一年内由于各种并发症死亡率达到20%-25%,存活者中50%以上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据估计,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锥体和髋部)到2035年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将达599万例次。研究表明,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达40%,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为13%。《要点》也印证了这一点,高龄、低体重女性尤其需要注意骨质疏松。医生也常用“瘦小老太太”来形容这类高危人群。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在老年人群中,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中,骨质疏松症和动脉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兼血管医学科主任王宏宇介绍,临床上常见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同时患有动脉硬化,以老年女性居多。有数据显示,年龄大于50岁绝经后女性,动脉钙化显著增加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骨折风险。

虽然,目前骨质疏松症增加动脉硬化风险的原因并未完全阐明,但多数研究表明这两种疾病的产生及发病机制互有影响。


补“D”与补钙同样重要

很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都说骨质疏松要补钙,人们便以为单纯补钙就可解决问题,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解释说,钙只是制造骨骼的原料之一,此外,还需要人体内的维生素D帮助其吸收和合成。维生素D主要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光照转化而来,也可从膳食中获得,这对维护骨的正常代谢是必需的。所以,除了合理使用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外,多晒大阳,让皮肤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就显得尤为重要,钙与维生素D两者黄金搭配,可提高人体对钙质的吸收,从而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

夏维波教授进一步解释道:事实上,由于年龄增加,中老年人的骨骼和肌肉系统都渐渐衰弱,维生素D的缺乏也会大大影响到肌肉功能和稳定性,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所以,补充维生素D对维持老年人下肢肌肉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需要强调的的是补钙,并不是越多越好。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危害老人健康。


45岁以上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

据了解,人体骨骼中的矿物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高,医学上称之为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程度也越轻。数据显示,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

现在很多年轻人爱把碳酸饮料当水喝,对此专家指出,长期喝碳酸饮料不仅易导致肥胖、糖尿病,还会导致钙质流失,从而导致骨折率增加。也就是说,一旦在年轻的时候摄入过多的碳酸饮料,“透支”了钙量,到老时就很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此外,如果年轻时期忽视运动,常常挑食或节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饮食中钙的摄入少,体瘦,又有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嗜好,导致达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量和质量,骨质疏松症也有机会侵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性。

对于年轻人来讲,缺乏运动、缺乏光照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防晒霜、遮阳伞也会使女性骨质疏松几率加大。平时户外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出门又要涂上厚厚的防晒霜或者用遮阳伞,会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另外,夏维波教授建议45岁以上的人,每年都应去医院、体检中心等专业机构,做一次骨密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