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科技局,各开发(管理)区科技管理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科技创新需求,经研究,决定组织申报2025年度信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须是信阳市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其他具有研发能力的事业单位,单位治理机制健全、管理规范、信用记录良好、具备承担项目的能力。
(二)项目申报人须按照市软科学项目指南的支持内容进行申报。
(三)各申报单位应加强项目筛选审核,强化科研诚信管理,加强科技伦理审查。市直项目通过其主管部门(单位)推荐申报,其他单位均通过所在辖区科技管理部门推荐申报。
(四)项目申请人填写申报材料时,须按照填报要求注意信息回避,在申请书第二、三、四、五部分不得出现项目负责人、申请单位等相关信息。对未按要求进行信息回避的,将按无效申报处理。不接受涉密内容项目申报,申报材料请作脱密处理。
(五)项目申请人年龄不超过60岁,在同一类科技计划中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已承担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尚未结项或验收的,不得申请新的项目资金。
(六)支持方式包括经费支持和指导立项。全面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实行项目经费定额包干资助,项目申请人不再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实行项目负责人科研诚信承诺制,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对项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法性负责。
(七)各主管部门及主要申报单位限额推荐,申报指标每年实行动态调整。2025年度市软科学项目高校、科研院所限报5项,其他具有研发能力的事业单位均限报3项。重点支持对R&D有贡献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请主管部门统筹考虑、择优推荐。
二、项目指南
项目选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改革部署开展研究,重点支持围绕“十四五” 期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和“十五五” 期间科技创新谋划方面的项目,为推进高质量发展、交出“两个更好”出彩答卷及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或智力支撑。
(一)围绕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总结和“十五五”规划谋划,在创新指标与任务完成情况、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评估、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关联、全国科技创新趋势与机遇研判、信阳市科技创新优势与短板剖析、“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谋划等方面开展研究;
(二)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统筹科创平台建设、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
(三)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开展研究;
(四)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高水平开放合作等开展研究;
(五)围绕碳中和碳达峰、中医药发展、科普、技术市场、公共卫生、军民协同创新等问题开展研究;
(六)围绕法治政府建设、智慧司法、科技安全、科技保密、文化科技融合、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问题开展研究;
(七)围绕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在加强创新资源、要素、政策统筹和力量组织,构建任务导向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完善项目遴选和组织实施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力度,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科技伦理治理和科研诚信建设,整治学术不端,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等方面开展研究;
(八)围绕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鼓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许可中小微企业使用、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等方面开展研究;
(九)围绕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科技保险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机制开展研究;
(十)围绕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职务科技成果改革、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科研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开展研究。
三、申报程序
(一)各单位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后,择优确定拟推荐项目,并填写项目推荐汇总表。
(二)请各单位将项目WORD和加盖公章的PDF材料于2025年9月5日前发送至市科技局邮箱,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科 0376-8093688
附件:1.2025年度信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汇总表.xls
2025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