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徐昌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科技创新助推民营企业 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将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聚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移转化和惠企政策落实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全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助推全市民营高质量发展,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培育创新企业,强化骨干力量。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落实放权赋能改革,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权限下放至县域,有效激发县域科技企业培育的动力活力。2022年度共培育109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7家通过省科技厅评审并已公示,申报通过率高达98%,2022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达到234家,相比2021年度净增61家,净增数量历年最高。二是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依据《河南省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年)》,全市科技部门上下联动、广泛发动,建立量质齐升的科技型企业入库机制,认真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加强动态管理,提升群体质量,持续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能力,2022年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3家,同比增长40%,完成省定任务340家的148%。三是积极培育建设创新创业平台载体。2022年度培育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备案省级众创空间2家。致力于实现应用研究“从1到100”的跨越,获批信阳市首家省级油茶绿色深加工中试基地、河南省风电装备及多能源耦合技术创新中心、河南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研究院。获批省级以上平台3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技术创新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13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省级星创天地5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9家。四是区域创新实现新突破。信阳高新区成功入列“国家队”,成为河南第8家国家级高新区。信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进行总体布局,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助力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成立。淮滨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获批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加快。与苏州大学、北大深圳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进行科技合作;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3亿元,居全省第7位;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7项,获批数量位居全省第6位;围绕信阳市主导产业举办“科技成果发布暨技术对接会”近10场,167名专业人员获国家技术经纪人资格。成立中科院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信阳分中心,共同搭建科技成果落地、技术转移跨区域创新合作平台。六是科技创新人才展现新作为。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中原学者工作站2家,选派40名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解决企业难题;选派270名科技特派员、16个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覆盖全市所有县区,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样板。各级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科技服务7145次,组织技术培训1011次,培训人员12371人次。在省级平台开展云上教学5期,发表宣传报道130余篇。“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主题科技活动周精彩纷呈,全市共组织开展科普活动10余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10余期,展出展板1000余块,专家指导解决技术难题1000余条,现场答疑近万人次,为群众散发科普书籍及科普宣传资料10万多份。
二、落实惠企政策,优化服务体系。一是完善政策体系。
研究出台了《信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科技创新“六大行动”方案,建立了以《关于鼓励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活力信阳建设的意见》为引领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首次将科技创新纳入信阳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加快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印发了《信阳市科技贷款贴息实施细则》,采取后补助方式给予贷款贴息,对全市7家获得省科技贷的企业,拨付贴息经费共计113.60万元,企业融资贷款利息降低49%。二是抓好惠企政策落实。开展科技惠企政策宣讲会、培训会,对高新技术企业、税前加计扣除、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政策等及时宣贯至企业,增强发展信心,稳定企业预期。组织562家企业进行2022年度研发费用预算备案,备案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4%,预算总投入研发费用达25.39亿元,同比增长40%。联合税务部门,共同组织全市275家企业申报2021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4.43%,税前加计扣除额11.88亿元,同比增长86.21%,创历史新高。2022年全市共185家企业申报了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政,获得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191万元,获得财政补助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3.1%。采取“事前辅导、帮办代办”“免申即享”“无纸化申报”等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全过程、一对一的“保姆式”式服务,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双创载体、科技人才等23项惠企政策向企业进行精准推送,企业足不出户就能领到惠企科技资金,实现“零跑腿”“免申兑”,大幅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资金申领便利度。据统计,2022年市科技局兑付资金约1000余万元,推动县区配套兑付资金达900万元,惠及企业近百家。三是高质量办好双创大赛。组织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信阳分赛区暨第六届信阳市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54家民营企业参赛,商城北纳创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围省赛;今上半导体(信阳)有限公司、信阳市金瓜奇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入围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其中,今上半导体(信阳)有限公司荣获全国优秀奖。
三、下一步工作
我们将继续加大引导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组织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攻关,实施“揭榜挂帅”项目,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实现转型升级,支持民营企业为鞍山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聚力高企培育,壮大高新产业规模。实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建立完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建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将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奖励政策宣传到民营企业,指导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与统计、工信等部门配合,积极做好为民营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服务工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争2023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
(二)聚力创新载体支撑,狠抓平台建设。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以公共研发平台为龙头、以企业研发平台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科技创新资源向我市布局,培育和引进公共技术研发、检测检验、咨询服务等平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创建国家、省级创新平台,2023年力争新建省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32家以上。
(三)聚力产学研合作,力促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电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新能源、新型建材等产业领域,鼓励指导民营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信阳分中心创新引领作用,深入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围绕我市产业链,分产业链组成科技服务专家团,为产业链发展“问诊把脉”,提供项目研发、技术指导等服务。2023年技术合同登记达26.5亿元。
(四)聚力高层次人才引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常态化摸排更新人才和技术需求,开展“揭榜挂帅”等技术对接活动,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依托合作平台资源优势,举办具有特色的人才活动,加快集聚一批能够推动重点产业提升、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开展急需紧缺人才招引,拓宽“高精尖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依托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遴选一批技术带头人和人才团队进行重点培养和支持,2023年发挥好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作用,加大高校中原学者培育,力争实现零突破,培育申报中原英才2-3名,争取获批院士工作站1家、中原学者工作站2家,激发现有“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科研活力。
衷心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和指导。
主办单位:市科技局 联系人:陈秀利
电话:13837680838
2023年5月29日